2025 年 5 月 7 日,青岛啤酒(600600.SH)发布公告称,拟以 6.65 亿元对价收购山东即墨黄酒厂有限公司(简称 “即墨黄酒”)100% 股权,正式进军黄酒赛道。这一动作被视为青岛啤酒在啤酒主业增长乏力、行业深度调整背景下的关键战略转向。交易完成后,即墨黄酒将成为其全资子公司,双方将在产品结构、渠道网络及淡旺季销售上寻求协同,试图破解啤酒行业周期性波动与存量竞争的双重困境。
啤酒主业承压:量价双杀倒逼多元化布局
作为中国啤酒行业龙头,青岛啤酒近年面临显著的增长压力。2024 年财报显示,公司实现营收 321.38 亿元,同比下降 5.3%,终结了此前连续三年的增长态势;净利润 43.45 亿元,同比仅增 1.81%,增速较 2023 年的 17.59% 大幅收窄。
销量端表现更为严峻:全年啤酒销量 754 万吨,同比下滑 5.9%,连续两年负增长;中高端产品销量 315.4 万吨,同比下降 2.66%,首次出现下滑,反观燕京啤酒 U8、珠江啤酒高档产品同期分别实现快速增长,青岛啤酒的高端化策略遭遇瓶颈。
黄酒赛道破局:区域龙头的全国化想象
即墨黄酒的收购正是这一战略的落地。作为北派黄酒代表,即墨黄酒 2024 年实现营收 1.66 亿元(+13.5%)、净利润 3047 万元(+38%),增速远超青岛啤酒主业,其 “即墨老酒” 品牌在山东及华北地区具备较强的区域认知度。从产业逻辑看,黄酒与啤酒同属发酵酒类,消费场景存在互补性:啤酒旺季集中于夏季,而黄酒在秋冬季节的餐饮、养生场景更具优势,二者结合可优化青岛啤酒的季节性销售结构。
然而,黄酒行业整体面临显著的区域化限制。以头部企业为例,会稽山、古越龙山 2024 年来自江浙沪的收入占比均超 50%,全国化进程缓慢;行业规模约 210 亿元,不足啤酒市场的 12%,且毛利率(37%-52%)低于白酒及高端啤酒。青岛啤酒此次收购的市盈率约 20 倍,虽处于消费行业合理区间,但即墨黄酒的体量(营收仅为青岛啤酒的 0.5%)能否填补主业缺口尚存疑问。
协同效应待验:渠道复用与品类拓展的挑战
青岛啤酒的核心诉求在于渠道与资源的协同。截至 2024 年末,其全国经销商数量达 1.16 万家,覆盖超 90% 的县级市场,这为即墨黄酒突破区域局限提供了通路基础。同时,青岛啤酒近年整合的青岛饮料集团(旗下拥有崂山矿泉水、崂山可乐等品牌)已形成 “啤酒 + 饮料” 的初步矩阵,此次 “啤酒 + 黄酒” 的叠加,有望构建覆盖全品类发酵酒的产品组合。
但挑战同样显著。首先是品类差异带来的消费认知壁垒:黄酒的养生、佐餐属性与啤酒的即时饮用场景存在差异,需要针对性的市场教育;其次是品牌定位的区隔,即墨黄酒作为区域品牌,如何与青岛啤酒的高端化战略协同,避免内部资源冲突;此外,行业竞争激烈,古越龙山、会稽山等南派黄酒龙头已深耕全国市场多年,即墨黄酒的北派特色能否形成差异化优势仍需观察。
行业转型缩影:啤酒巨头的多元化竞速
青岛啤酒的跨界并非孤例。在啤酒行业 CR5 达 90% 的存量竞争时代,华润啤酒收购金种子酒、汾酒集团布局露酒、茅台试水冰淇淋等案例频发,反映出酒业巨头对第二增长曲线的迫切需求。青岛啤酒此次收购即墨黄酒,与此前整合青岛饮料集团、形成呼应,试图构建 “啤酒 + 黄酒 + 饮料 + 烈酒” 的全品类矩阵。
从财务层面看,即墨黄酒的净利润贡献仅占青岛啤酒的 0.7%,短期难以影响整体业绩,但长期战略意义大于财务价值。其核心逻辑在于:通过品类延伸对冲啤酒主业的周期性风险,利用现有渠道网络降低新业务的拓展成本,同时借助黄酒的养生属性切入大健康赛道。然而,香颂资本董事沈萌指出,“啤酒与黄酒的消费场景互补性有限,且即墨黄酒的体量过小,多元跨界可能面临整合效率与管理半径的挑战。”
结语:多元化转型的价值重估
青岛啤酒收购即墨黄酒,是中国酒业从单一品类竞争转向多元生态构建的缩影。在消费升级与行业分化的双重压力下,巨头们正通过跨界并购寻找新的价值锚点。然而,从 “啤酒王国” 到 “酒类帝国” 的跨越,不仅需要资本的布局,更依赖消费场景的重构、产品逻辑的迭代与组织能力的升级。即墨黄酒能否成为青岛啤酒的 “第二曲线”,或将改写中国黄酒行业的竞争格局,而这一过程注定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交织。(注:本文系AI工具辅助创作完成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)
发表评论
2025-05-10 04:26:54回复
2025-05-10 01:30:29回复